▲家屬在殯儀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為逝者龍冬娥舉行樹葬 通訊員供圖
株洲晚報記者 肖捷 通訊員 李青 劉豔春 裴俊
近日,在攸縣永安園殯儀館進行了一場簡潔的逝者生態樹葬入葬儀式。據悉,這是攸縣進行殯葬改革後首位進行樹葬的逝者。
從此“以樹為家”
1月7日,沒有喇叭鑼鼓儀式,也沒有花圈與鞭炮等傳統祭祀用品,逝者家屬在攸縣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的見證下,將紅布包裹的骨灰盒放入一棵樹下的土坑裏,經過殯儀館工作人員的填土等程序後,便完成了一個簡潔而不失莊重的生態樹葬儀式。
此次舉行樹葬的逝者龍冬娥是攸縣皇圖嶺鎮龍和村人,今年1月因病去世,時年54歲。龍冬娥生前是村裏的五保户,家中有一姐一妹一弟,父母健在但都已80多歲了。家人在殯葬改革政策的影響下,為龍冬娥選擇了“以樹為家”的節地生態殯葬方式。
逝者的弟弟龍開明告訴記者,“現在國家政策提倡火葬、環保生態安葬並進行資金補助,讓我們農村人也能接受這樣的(殯葬改革)政策。畢竟,姐姐生前,我們照顧得很好,厚養薄葬挺好的。”
生態葬獲村民叫好
1月8日,攸縣民政局工作人員來到皇圖嶺鎮龍和村,按相關政策將補助資金送到了龍開明手中。
據攸縣民政局工作人員計算,在此次樹葬中,龍家沒有按照舊俗辦喪酒、唱道場,葬儀費用主要花在火化費及樹葬費上,約為2700多元。而根據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的《攸縣節地生態安葬獎補辦法》,龍家採用火化並樹葬的形式安置逝者共獲得了政府2800元的補貼,與葬儀花銷基本持平。
皇圖嶺鎮龍和村村主任張建立説,“村裏提倡火葬,葬禮也要求簡單。”
龍開明選擇樹葬逝世親人的做法,不僅得到了本村村民的支持,也得到了附近村民的叫好。村民劉清娥就表示,“很好,很好。他家2個老人靠一個兒子養活不容易,按原來的習俗搞葬禮就更難了,這樣簡簡單單,很好。我跟我兒子説了,我們夫妻倆以後也要這樣,骨灰撒掉都可以。我走前,我丈夫安排,我丈夫先走,我安排。”
新聞鏈接
什麼是樹葬?
據介紹,樹葬是一種以植樹代替造墓,把骨灰放入土裏,埋葬在樹下不建造墳頭的新型殯葬方式。
殯葬改革後,攸縣對節地生態葬法出台了相關補助政策,即《攸縣節地生態安葬獎補辦法》。該辦法提出,若逝者具有攸縣户籍且遺體實行火化後,沒有在小區或公共場所搭棚治喪、燃放煙花爆竹、進行封建迷信活動等違規操辦喪事的情形,在合法公墓內實施壁葬、格位葬、樹葬、草坪葬、花壇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方式,且單人不超過0.5平方米、雙人墓地不超過0.8平方米的,可獲得1000元獎勵。另外,選擇在相關民政部門監督下進行骨灰撒散(撒江、撒湖等),或者使用可降解骨灰容器在合法公墓內實施骨灰深埋、不留墳頭、不立碑的安葬方式,將獎勵5000元。
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,查看全部